近日,#新加坡遇史上最严重登革热疫情#登上热搜,引起群众广泛关注,多地纷纷拉响登革热防疫警报。
(图片来源:央视网快看)
8月3日,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布疫情风险提示中,登革热的输入风险等级为“高”,暴发风险等级为“中”,登革热的疫情暴发风险高于新冠肺炎。
而在新加坡,登革热疫情愈发严重。8月5日,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更新数据显示,截至4日,该国每周新增登革热病例连续8周超过1000例,新加坡今年已出现22403例登革热病例,已超过2013年全年22170例的历史最高纪录。
据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》刊发的《2015-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》文章分析结论显示: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、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,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,总体分为口岸型、乡村型和城市型,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。
眼下,正值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利于蚊媒孳生,蚊子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,且目前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疫情已经进入流行季节,不排除因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,因此提前了解登革热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很重要。
登革热主要症状表现
一般被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后3至15天发病,通常为5至8天。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。
典型的症状表现有:
①突发高热: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~40℃,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;
②“体痛”:感到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关节和骨骼痛,整个人觉得很疲乏;
③“发红”:脸部、颈部、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,貌似“酒醉状”,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、浅表淋巴结肿大、牙龈等无端出血等。
④皮疹: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,不高出皮肤。
为什么被蚊子叮咬会传染登革热?
登革热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,但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呼吸道、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。
病毒由伊蚊(俗称花蚊子)携带传播,伊蚊叮咬传染源后,登革病毒便进入伊蚊体内大量繁殖,随后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健康人群,将病毒传播给人体。
人体被叮咬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,会成为登革病毒的增殖场所。增殖后的大量登革病毒最终会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,使人体产生登革热症状。
所以,有了这种传播和繁殖机制,只要被蚊子咬一口,就有可能感染上登革病毒。
如果不做好防护的话,比较容易会产生一定规模的疫情爆发。
如何有效预防登革热?
伊蚊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媒介,因此,减少伊蚊数量或避免伊蚊叮咬是预防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。
①家庭可安装纱门纱窗、使用蚊帐,还可使用杀虫喷雾剂、电热蚊香片(液)、蚊香等卫生杀虫剂进行灭蚊。
②有院子的,清除卫生死角,清除垃圾,一定及时清理死水源。因为伊蚊特别喜欢在死水中产卵,简单说来就是,清理积水让蚊子无处生长。
③进入登革热疫区时,应做好个人防护。穿长裤长袖,减少暴露。此时,物理防护要比驱蚊制剂要有用的多。
④居住环境或人体表面可以使用驱蚊剂,如避蚊胺、驱蚊酯等。但对于民间流传的驱蚊草、大蒜驱蚊等方法并不推荐。
⑤避免在树荫、草丛等地逗留,避免伊蚊高峰时段出行。
⑥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, 尽量选择浅色,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, 避免被蚊虫叮咬。
西恩(鹿得医疗)健康提示:
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,一般在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流行,高峰期大约在7月份到9月份,也就是在伊蚊繁殖季节流行。
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,在这期间一定要做好防护,出现症状及时就医,早发现,早治疗,早防蚊隔离。